凝心聚力 共創新局 2022施政報告公佈
發佈時間 : 2021/11/19 00:49 阅读量:565
  • 分享至:

     【焦點新聞】行政長官賀一誠於11月16日在立法會發表題為“凝心聚力、共創新局”的《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他表示,明年施政總方針是:防疫情、穩復甦、保民生、促多元、強合作、謀發展。報吿評估明年內外疫情演變是影響本澳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重要因素。隨着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加快和全球人口疫苗接種率提升,疫情有望進一步受控,為部分國家和地區人員正常化流動和經濟恢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全球經濟可望保持增長。但一些國家和地區疫情可能出現反彈,出入境管制措施或將相應調整,人員流動繼續存在限制。高度依賴外部需求的澳門明年發展有望好於今年,但依然嚴峻複雜,須審慎應對。

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jpg

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

一、築牢疫情防控體系  推動經濟穩定復甦

     堅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切實做好常態化防疫工作,不斷加強和完善防疫體系,提升本澳居民新冠疫苗接種率,為恢復澳門與內地、香港及其他地區人員正常流動創設必要條件。增投資、減稅費、扶企業、穩就業,多措並舉,促進經濟穩定復甦。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公共投資,投資與發展開支計劃(PIDDA)初步安排183.20億元的預算,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房屋、市政設施及新基建等各類工程項目。加強扶助中小企業穩定發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二、大力培育發展產業  加快經濟適度多元

     一方面通過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推動綜合旅遊休閒產業提質發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發展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的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興重點產業較快發展。促進旅遊娛樂業依法規範有序健康發展,依法妥善推進博彩經營權重新競投的相關工作。

三、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務實推進橫琴建設。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着力構建琴澳一體化發展體系,推動構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新機制。大力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加快佈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集聚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發表《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列席會議。.jpg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發表《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列席會議。

四、優化社會民生工作  提升民生服務水平。

     當中包括2022年將延續上一年度的稅務優惠、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現金分享等多項惠民措施,並因應新形勢推出新的惠民措施。此外,離島醫療綜合體的綜合醫院、輔助設施大樓、綜合服務行政大樓及員工宿舍大樓將於2022年竣工。完善醫療系統,進一步回應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專科服務供給,不斷提升專科醫療水平。

五、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鞏固城市安全防線。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落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鞏固“愛國者治澳”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完善“愛國者治澳”原則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優化專責單位運作。以積極創新《憲法》和《基本法》的宣傳推廣方式,提高普法成效。

六、深化公共行政改革  強化重點領域立法

     政府將檢討及完善授權和問責制度,明確各級官員在人事、財政等方面的管理權責,減少不必要授權。加強對公共資本企業和自治基金的監管並與立法會溝通協作,落實立法規劃所訂定的17項立法任務,主要包括:制定《公共資本企業法律制度》、《處理樓宇滲漏水法律制度》、《人才引進制度》、《夾心房屋法律制度》等;修改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等。

七、加強教青文體工作  完善人才引進制度

     在新城A區規劃建設學校,解決裙樓校舍問題。推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澳門理工學院將更名為澳門理工大學,致力發展成亞太地區領先的應用型大學。持續加強愛國愛澳教育,培育和增強青年和學生愛國愛澳情懷。設立高層次的人才引進評審架構,分領域訂定人才引進的標準,首階段優先引進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科技及文化體育四大重點發展產業的高端人才、優秀人才,以及本澳所需且缺乏的高級專業人才。

八、有序完善城市規劃  建設智慧宜居城市

     2022年將發出5G牌照以加快5G網絡建設。全面推進政務、醫療、教育、文博、旅遊、市政、海事、交通等領域的智慧化應用,逐步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有序開展城市詳細規劃工作,在“澳門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下,2022年首先開展新城A區詳細規劃編製工作,詳細訂定新城A區公共房屋等用地建設指標。

九、積極推進區域合作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

     加強區域合作工作統籌。積極務實推進與內地各領域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加強政策協調和創新,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貿易、科創、通關、民生等重點領域的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