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完工移交
發佈時間 : 2024/09/07 11:42 阅读量:50
  • 分享至:

(本報訊)江蘇南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日前正式完工移交。該專案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啟東江海產業園區域,是南通市落實《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舉措。作為啟東長江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安全屏障,專案的建成將進一步提升區域生態容量,改善當地海岸生態系統,加速構建穩定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助推南通市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120c3f7f5687da87de08ad65d5dac63.jpg

江蘇南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完工移交

工程建設主要內容包括海堤生態化、互花米草治理與濱海濕地修復、潮汐交換通道修復三項修復工程,修復區域總面積2170萬平方米。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需要在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裏治理分佈於海堤堤前灘面總面積約248.63萬平方米的互花米草生長區,並在治理完成後開展地形整理、潮溝疏通作業,於修復區種植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的鹽沼植被,以恢復本土鹽沼生態系統。

其中,互花米草是國內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擁有著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耐旱澇、耐鹽鹼,每天被潮水浸沒6小時以上的時間仍然能保持存活;繁殖能力極強,每平方米互花米草可結子數百萬粒,還能依靠根莖擴散來壯大種群。正因如此,互花米草的治理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為了根除這些時刻威脅著周邊生態環境的“入侵者”,來自四航局的建設者們披荊斬棘、不懈奮進,堅決要讓啟東海濱恢復曾經碧海藍天的和諧景象。

解密光譜  精准鎖定“入侵者”

想要做好入侵物種治理,首要的工作就是確定其分佈區域,一旦監控出現漏洞,極少量的個體就會迅速恢復種群數量,使得治理工作功虧一簣。

然而,地表植被監控常用的監測技術大多依靠雷達測繪,由於受到地面雜波干擾,在監控過程中易出現數據失真現象。時間緊迫,為了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治理,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研發出一種名為“基於RGB顏色聚類的植被生長狀況識別方法”的監控技術,確保治理工作一步到位。

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建立了治理區域的地形三維模型,並使用無人機採集地表的垂直影像,排除拍攝角度、光照對精確性的影響。隨即,他們將採集的航拍數據進行三原色色彩通道分離處理,並為處理後的灰度圖像設計針對分析演算法,將監測精度成功提升至0.5像素解析度的高超水準。


“提高精確度的方法,要麼提高數據分析能力,要麼減少單次分析須處理的樣本規模,”專案副經理劉響介紹道:“受到平面設計工作者的啟發,我們決定嘗試用三原色色彩通道分離處理技術對採集圖像進行預處理,在單通道模式下,可以看到互花米草生長狀況不同的區域顏色差異明顯,這一方法讓我們得以精確定位每一處互花米草入侵區域。”

生物治理  召集細菌“清潔工”

確定了互花米草的分佈情況,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開始著手推進治理任務。在互花米草治理領域,採取的方法一般為刈割翻土或化學除草劑,然而,互花米草根系發達,可深入土層內30釐米,物理刈割難以確保根除;而使用化學除草劑將嚴重影響治理區域內的植被恢復,尤其是在濱海地區,隨海潮擴散的除草劑對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與居民的身體健康都將產生威脅。

“我們的任務是治理入侵物種,但以產生污染為代價推進治理工作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絕對不可行。”專案負責人王奎武堅定反對使用化學藥劑,為了尋找一種清潔且同樣高效的治理方法,他帶領團隊展開了新的研究。

分解者是大自然的“清潔工”,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最終都逃不過被分解者分解吸收的結局,遵循著這條思路,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從互花米草分佈區域的土壤中提取了本土微生物群落,並根據種類分別培養,研究其對互花米草根系碎片的分解能力。最終,他們採用本地採集培育的芽孢桿菌、放線菌、絲狀真菌和酵母菌調配為“微生物腐熟劑”,並將其大量噴灑在刈割後的互花米草生長區內。

“高濃度的腐熟劑能讓刈割後的植株碎片短時間內腐爛分解,從而阻絕互花米草依靠殘存根系和種子恢復種群的可能性,”王奎武介紹道:“同時,從本土菌群提取培養的微生物對環境擁有優良的適應性,既不會產生新的污染問題,又保證了腐熟劑的效能,可謂一舉兩得!”

精益求精  嚴防工程“泛堿病”

在潮汐通道修復分項工程中,為提高工程外觀品質,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在景觀營造、建築物、道路上大量使用天然石材貼面。然而專案所在的啟東沿海分佈著大面積的高鹽鹼灘塗,濕貼天然石材在安裝期間,石材板塊會出現似“浮水印”一樣的斑塊,一旦遭遇雨水或潮濕天氣,水從板縫或石材表面等部位浸入,天然石的水斑就會逐漸變大,並在板縫連成片,板塊局部加深、光澤暗淡、板縫併發析出白色的結晶體,長年不褪,嚴重影響外觀,形成“泛堿病”。

9fcad4db0f0792c43ffdbbab27da4cc.jpg

專案的建成將助推南通市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泛堿病’這種頑疾可是石材構件外觀品質的天敵,尤其在這種高鹽鹼、高濕度的環境下,石料‘發病’的概率也越大。”談到“泛堿病”的治理,專案總工冉華神色嚴肅:“‘發病’的部位無法修復,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全力預防,我們針對施工現場現實條件調整了施工設計,盡可能讓石材部位形成幹掛,防止水分侵入;同時,對石材表面塗抹了阻隔處理劑,滲入石材毛細管中的阻隔劑形成保護層,隔絕氫氧化鈣、鹽對石材內部的入侵,從而大大減少石材‘發病’的可能。”而在臨水、與水接觸的飾面混凝土基層,四航建設團隊使用瓷磚膠類、有機矽防水劑等材料作封閉處理,從根源上預防“泛堿病”的出現,保證了專案整體的外觀品質。

細心呵護  鹽鹼灘塗重煥生機

治理了互花米草,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還需要在空無一物的鹽鹼灘塗上種植植被,恢復本土生態系統。然而,由於施工進度與現場位置的影響,這些新生的植株極易受到反季節氣候與高鹽鹼環境的威脅而夭折。

“在施工現場,最容易導致苗木夭折的因素就是夏季的高溫暴曬,在移種過程中,高溫導致的大量失水會嚴重降低苗木成活率,所以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夜間完成移種工作。”工程副部長楊黃兵一邊解釋著,一邊坐上苗木運輸車駛入夜色。連續一個月的時間,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冒著夜色播種苗木,在白天則為苗木提前搭設井字架遮陽棚,極大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而針對施工現場對苗木的另一大威脅因素——高鹽鹼,他們採取填鋪種植土並設置隔淋層的方法:在地下最高水位以上,植栽土層以下鋪設30釐米厚度的碎石層,其上鋪設透水性土工布,形成隔淋層,避免植被根系受到鹽鹼燒蝕。為確保隔淋層的使用效果,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對材料優中選優、精細把控:隔淋層所用的材料採用塊狀、顆粒狀,石屑直徑必須小於1釐米,碎石直徑不得超過3釐米,石粉含量不得超過10%,以確保隔淋層能充分過濾土壤中的鹽鹼成分。

在中交四航局建設團隊的細心呵護下,如今的啟東灘塗,已從一片被入侵物種佔據的不毛之地蛻變成為啟東長江口濕地的“綠色屏障”、南通市民休閒遊玩的新地標,翠綠的苗木與瑰紅的堿蓬在灘塗濱畔茁壯成長,將啟東海濱描摹成一幅水草掩映、生機勃勃的秀美畫卷。